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5篇
  免费   1143篇
  国内免费   735篇
电工技术   317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924篇
化学工业   157篇
金属工艺   105篇
机械仪表   620篇
建筑科学   476篇
矿业工程   178篇
能源动力   82篇
轻工业   279篇
水利工程   128篇
石油天然气   121篇
武器工业   42篇
无线电   96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42篇
冶金工业   116篇
原子能技术   32篇
自动化技术   357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41篇
  2014年   467篇
  2013年   461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41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519篇
  2006年   419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在钻削加工噪声背景下振动信号微弱特征识别和提取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频谱减的钻削振动信号特征增强方法。首先,在经典谱减法原理的基础上,将钻削前机床空转信号视为监测信号的"加性噪声";其次,根据钻削过程振动信号的特点,采用小波包分解方法将"加性噪声"和监测信号分成多个子频带;最后,对每个子频带内"加性噪声"的相应频带进行谱减处理后,重构钻削振动信号。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环境噪声对钻削过程特征提取的影响,从而达到增强监测信号特征的目的,同时建立了钻削过程与监测信号之间很好的映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72.
检校场标定长焦航测相机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长焦航测相机内参数及畸变参数标定,提出利用室外检校场对相机进行标定的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由初值到精确值的两步法的求解步骤、计算过程及实验过程。首先通过给定已知特征点位置信息以及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下拍摄的影像,通过特征点提取及匹配,根据像点坐标与世界坐标的线性对应关系,基于直接线性变换算法建立约束方程求取相机参数初值,进而通过混合LMQN(Levenberg-Marquardt与Qusai-Newton)迭代优化加速求解精确值。与精密测角法比无需精密设备的操作及记录,只需不同位置不同姿态拍摄多张包含精确位置信息的检校场影像即可。最后进行标定实验并对结果分析,基于检校场的标定方法在参数解算中特征点最大投影误差为2.471pixel,标定参数主点精度为9.7μm(2pixel),主距精度为4.3μm(1pixel),解算相机拍摄位置精度0.035m,满足测绘应用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73.
表面复杂几何纹理的机械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表面复杂几何纹理在各种工业制品及日常用品的外观装饰上的再现与应用,并从现代加工技术的可行性角度,提出一套操作性较强且制造成本可接受的具体应用技术,实现用机械加工工艺对表面复杂几何纹理的高保真纹理映射。同时,提出与其相应的检测,仿真复现等方面的实用操作工艺。  相似文献   
74.
为了提升PMP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以及放宽该系统搭建的约束条件,提出一种新的具有宽松约束的相位测量轮廓术相位—高度映射算法.这种算法既不要求投影装置光心和成像装置光心的连线平行于参考平面,也不要求投影装置的光轴与成像装置的光轴共面,只要保证成像装置光轴垂直于参考平面,即可实现相位—高度映射.本文详细推导了该算法的数学模型,发现当投影装置光心与成像装置光心的连线不平行于参考平面时,相位—高度映射不仅与三维测量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还与参考面的相位分布有关.由于在实际测量中难以保证投影装置光心与成像装置光心的连线严格平行于参考平面,因此所采用的新的相位—高度映射算法是实际测量系统的真实反映,也使系统更易于搭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进行测量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最大不超过0.031 mm和0.040 mm.该算法拓宽了搭建测量系统时的约束条件,使得光路更易于实现.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表明所提算法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均优于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75.
基于软注意力机制的图像描述算法,提出类激活映射-注意力机制的图像描述方法。利用类激活映射算法得到卷积特征包含定位以及更丰富的语义信息,使得卷积特征与图像描述具有更好的对应关系,解决卷积特征与图像描述的对齐问题,生成的自然语言描述能够尽可能完整的描述图像内容。选择双层长短时记忆网络改进注意力机制结构,使得新的注意力机制适合当前全局和局部信息的特征表示,能够选取合适的特征表示生成图像描述。试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在诸多评价指标上优于软注意力机制等模型,其中在MSCOCO数据集上Bleu-4的评价指标相较于软注意力模型提高了16.8%。类激活映射机制可以解决图像空间信息与描述语义对齐的问题,使得生成的自然语言减少丢失关键信息,提高图像描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6.
为实现动态场景下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和建图,解决传统视觉里程计方法跟踪效果差及累积误差问题,提升闭环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提出融合深度学习的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方法。采用四叉树算法均匀化特征分布,解决动态场景特征聚集问题;通过优化的目标检测网络识别场景动态语义信息,剔除动态物体对位姿估计的干扰;充分提取场景空间结构信息,结合点特征和线特征实现位姿跟踪及回环检测,构建全局一致的环境地图。TUM数据集和真实场景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提升了移动机器人定位和建图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77.
针对深层水域水下机器人通过机械臂捕捉目标物定位精度低、搜索难度大、耗费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型麻雀搜索算法的水下机器人伸缩臂轨迹定位方法。通过D-H参数法搭建伸缩臂模型,结合MATLAB和ADAMS分析伸缩臂在水下捕捉目标物群目标物的低效性,引用麻雀搜索算法中鸟群觅食在最优位置的思想,引入Logistic混沌映射和柯西高斯变异原理,通过水下机器人的4项性能指标分析最优结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麻雀算法优于其他算法,同粒子群算法、天牛群算法、鲸鱼优化算法相比,伸缩臂捕捉目标物轨迹路线更加精确,水域环境下避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8.
语音同步的可视语音合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出一种真实感较强的可视语音合成方案,对目前国内外主流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在基于对可视语音合成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视语音合成系统研究方法中首先要解决的2个问题:视觉语音特征模型的构建和声视频映射模型的构建.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研究方法的主要解决方案,提出了在未来研究中本系统将采用的系统框架和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9.
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 IFC)文件是建筑信息模型的数据存储和交互的标准通用文件,其难以直接被用于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图数据在描述数据间复杂关联关系时具有天然的优势,被大量应用于对关联关系的分析和挖掘中。建立从IFC文件到图数据库的自动映射机制,将IFC文件中的实体及其关联关系一一映射至图数据库的节点和关系中,并分析该自动映射机制的完备性和基于图数据库的信息管理效率。映射得到的基于图数据库的施工信息模型被应用于施工离散事件仿真、施工进度网络分析和施工延迟分析中。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自动映射机制能够完整地传递基于IFC标准的信息,映射效率满足施工过程中信息高效交互的需求,且基于图数据的信息管理效率也高于直接操作IFC文件的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工程中施工进度信息的关系利用和挖掘体现所提数据映射机制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所提数据映射机制提高了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80.
This work describe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to define and apply a protocol for 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a general‐purpose screening library, to be used by the screening platforms affiliated with the EU‐OPENSCREEN initiative. It is designed as a standard source of compounds for primary screening against novel biological targets, at the request of research partners. Given the general nature of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is compound collection, the focus of the selection strategy lies on ensuring chemical stability, absence of reactive compounds, screening‐compliant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oose compliance to drug‐likeness criteria (as drug design is a major, but not exclusive application), and maximal diversity/coverage of chemical space, aimed at providing hits for a wide spectrum of drugable targets. Finally, practical availability/cost issues cannot be avoided. The main goal of this publication is to inform potential future users of this library about its conception, 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outline of the selection procedure, notably of the filtering rules designed by a large committee of European medicinal chemists and chemoinformaticians, may be of general methodological interest for the screening/medicinal chemistry community. The selection task of 200K molecules out of a pre‐filtered set of 1.4M candidates was shared by five independent European research groups, each picking a subset of 40K compound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house methodology and expertise.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hemical space coverage of the library serves not only to characterize the collection, but also to compare the various chemoinformatics‐driven selection procedures of maximal diversity sets. Compound selections contributed by various participating groups were mapped onto general‐purpose self‐organizing maps (SOMs) built on the basis of marketed drugs and bioactive reference molecules. In this way, the occupancy of chemical space by the EU‐OPENSCREEN library could be directly compared with distributions of known bioactives of various classes. This mapping highlights the relevance of the selection and shows how the consensus reached by merging the five different 40K selections contributes to achieve this relevance. The approach also allows one to readily identify subsets of target‐ or target‐class‐oriented compounds from the EU‐OPENSCREEN library to suit the needs of the diverse range of potential users. The final EU‐OPENSCREEN library, assembled by merging five independent selections of 40K compounds from various expert groups, represent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Europe‐wide collaborative effort toward the common objective of building best‐in‐class European open screening plat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